乾隆《巴县志》所载重庆城街道股票杠杆交易平台
乾隆25年(1760年),巴县知县王尔鉴主持编撰的《巴县志》完成。里面有张《重庆城图》,只是一圈城墙内画了一些重要的机构,并不详尽。
▲乾隆《巴县志》内的重庆城图
对于具体街道,重庆城图上并不明确,只是在县志内说明了现有街道的总数量:“城关大小街巷二百四十余道。”
古地图中的城市街道
光绪初年的《渝城图》,图上的街道、建筑和人物立体而生动,但很可能是民间所绘↓
展开剩余93%光绪20年(1886年),巴县知县国璋主持绘制了《重庆府治全图》,里面详细记录了城内的道路,街道,各种官方和民间的机构。之后又有张云轩、刘子如等的《重庆府治全图》,与之前的大体相同。
▲国璋版《重庆府治全图》(局部)
▲张云轩版《重庆府治全图》(局部)
重庆街道给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
1871年,德国人李希霍芬来到重庆,他这样形容市内街道的:“
这里只有贸易。城市的地面颇为不平,总是上上下下,坐轿子是一种折磨。没有街道是直的,都弯弯曲曲,曲曲折折。
”
1877年,美国人威廉.吉尔溯江而上,重庆迷宫般的街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“
重庆城修得很不规矩,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街道,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用'从左边'、'从右边'来表达去任何地方的方向。
”
1933年,民生公司的襄理甘南一大早去接伍朝枢,“
又过某街——重庆街市,多无街名,弯弯曲曲,上坡下坎不辨东南西北,初来者大有如迷魂阵之叹。
”
本来街道就已经是七拐八弯了,再加上山城地形高低起伏,2D迷宫直接变3D迷宫,行进其间,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。
此间,许多来到重庆的外国人,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重庆街道的真实画面,我们从中或许可以感受到那些外国人对重庆的印象。
▲城内街道,甘博拍摄于1917年。
▲老鼓楼前的街道,英国商人沃伦·斯怀尔拍摄于1920 年。
▲民国期间的行街口和上行街,拍摄者不详。
全面抗战爆发前,重庆街道已大幅增加
进入民国后,随着城市的发展,原来的老城已经渐渐不能承受人口增加之重了。重庆三面环水,要想扩大规模,只有向西发展。1927年,在市长潘文华的主持下,开始了向西拓展新城区。
经迁坟筑路,至1936年,新城区主要道路已筑成。这时重庆街道数量,已大幅增加,据民国《巴县志》记载,此时重庆新老城区街道共有495条,相比1760年时,数量翻了一番。
▲民国《巴县志》上的街道表
▲从浮图关一带看重庆老城,我们可以看到新筑的中区马路。安特生相册,可能拍摄于1937年。
▲1940年出版的地图上,通远门至浮图关之间的新市区已初具规模。
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,街道经历了一次大合并更名
全面抗战爆发后,国民政府迁到重庆,重庆随后升格为特别市,之后又被定为陪都。此后道路继续拓展,街道也随之增加。1939年至1940年间,重庆新旧城区街道经历了一次大的合并、更名,部分变化后的名称如下:
国府路:渝简马路
中正路:三层土地、字水街、朝天门、新街口、过街楼、打铁街、半边街、大梁子
林森路:状元桥、县庙街、新丰街、老鼓楼街、四方街、鱼市口、一二三四牌坊、段牌坊、绣壁街、麦子市街
(这条路原计划叫中山路,最终改为了林森路,)
中山一二三四路:新市区中一、二、三、四路
陕西路:三元庙、上中下陕西街
新建路:砲台街通小梁子、新火巷
民族路:打铜街、龙王庙、小梁子、会仙桥
建国路:觐阳巷、砲台街、书院街、香水桥
民国路:机房街、小较场街、至杨柳街
中华路:杨柳街、三教堂、桂花街、油市街、夫子池一段、临江横街
临江路:临江顺城街、七星坎、定远碑、石板街
保安路:白龙池、雷神庙、大阳沟、米花街、中营街
五四路:华光楼街、鸡街、蹇家桥
(这个五四路并不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,而是因为这片街道是在1939年5.3、5.4日军大轰炸的废墟上重建的,因此以五四路来命名。)
民权路:都邮街、关庙街、鱼市街、较场口
新生路:山王庙、苍坪街、天官街、柴家巷
大同路:牛皮凼至第三模范市场、新火巷
民生路:杂粮市、武库街、售珠市、勤工局
凯旋路:三圣殿至玉带街新火巷
和平路:走马街、金鱼塘、至圣宫、培德堂
七七路:两浮支路
棉花街:棉花街、丁字口、金银巷
洪岩洞街:洪岩洞、大院坝、新山王庙、老山王庙
白鹤亭:东水街、顺城街、少湾街
信义街:二门洞、三门洞、接圣街
纸盐河街:纸码头、盐码头、猪毛街
东正街:朱十字、坪街子
赣江街:万寿宫、蔡家塆
药王庙街:药王庙、筷子街
育婴堂街:育婴堂、滴水岩
正阳街:正阳街、朝阳街
磁器街:磁器街、演武厅
勉励街:川东师范街
公园路:公园路、箭道子
尚武巷:黄土坡、蔡家巷
中大街:中大街、永龄巷
邮政局巷:太平顺城街、人和塆、谦益巷
张家亭街:张家凉亭、江家巷
民生北码头:林家坝、豆芽塆
金汤街:金汤街、七星岗、五福宫
新民街:骡马店、存心堂、铜鼓台
勤学街:勤学所、蜈蚣岭
十八梯街:十八梯、荡槽院、椒板桥
自信巷:观音岩巷
螃蟹井街:宰牲院、螃蟹井
维新街:新街
一字街:一字顺城街、接官街、马房街
宝善街:宝善寺、观音堂、马家岩
厚慈街:金马寺横街、浩池街、双桅子、泰乾街
重庆城内原有的街道,很多长度很短,主要按其特征,经约定成俗而得名。合并后街道变长,而这次合并命名正值抗战时期,重庆又作为陪都,所以可以看出这些新名很有时代特色。
有的是以著名人物姓名命名,如中正路、林森路;
有的是革命口号为名,如民族路、民权路、民生路、尚武巷等;
还有以对抗战胜利的美好愿景为名,如凯旋路、和平路、建国路、新生路等。
▲1930年代的陕西街,来自《九年来之重庆市政》
▲抗战期间的新生路,拍摄者不详
▲抗战期间的民族路,拍摄者不详
▲抗战期间的民权路都邮街,拍摄者不详
▲1941年的中山一路,福尔曼摄。
▲抗战期间的中正路(今新华路),拍摄者不详
▲1941年的中正路,照片最右侧的建筑为美丰银行大楼(此楼今仍在使用),前方十字路口是小什字,福尔曼摄。
解放后,街道名称再次改变
重庆解放后,由于政权更迭,原有那些不合时宜的街名肯定需要更改,主要有三条:
国府路改为人民路;林森路原状元桥街至四牌坊段改为解放东路,段牌坊至麦子市段改为解放西路;中正路改为新华路。
▲在这张可能是1938年出版的地图上,可看到国府路的前身——渝简马路
▲随着国民政府从老城内迁到上清寺、曾家岩一带,在1940年地图上,渝简马路已变为国府路。
▲重庆解放后,国府路一名显然已不合时宜。在1951年出版的地图上,国府路更名为了人民路,喻义人民当家作主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▲1940年地图上的中正路(红线)和林森路(蓝线)
▲1951年出版的地图上,中正路和林森路已改名为新华路和解放东路、解放西路。
▲如今的解放西路
除此之外,城内外还有30多条大小街道改了名,但并不是因为以上原因。如中央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、石板坡街改为石板坡正街等。此后,街道名称虽时有变化,但都不大,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966年。
▲当年的保安路股票杠杆交易平台,如今的八一路,已成著名的好吃街。
发布于:天津市